整合群众的诉求渠道,变“多口受理”为“一口受理”,坚持群众诉求100%回访;坚持“党建+网格”红色治理,以解决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,理顺民心民意,让群众与党组织走得更近、靠得更紧;把全市划分为1100个大网格、3819个小网格,每300户设置一个城市社区网格,依托社会治理信息服务平台,整合数字城管、新时代文明实践、智慧政务等14个数据系统,利用智能化、信息化手段服务群众,坚持“大服务”与“微治理”相融合,打通社会治理的“末端神经”。去年以来,我市以潍坊成为“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”为契机,探索创新,聚力突破,全力打造“1+4”县域社会治理“寿光路径”。
“1”就是一个中心。我市在潍坊市率先成立社会治理服务中心,镇街区、村居依托综治中心,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,搭建市、镇、村(社区)三级组织架构。目前,综治中心日处理各类群众诉求约400件,按时办结率98.72%,群众满意率始终保持95%以上。为确保处理诉求时效,制定不满意事项周调度、诉求备案办结、争议事项联合认定等“八项制度”,1天完成分派、3至5天完成处置,紧急、突发类事项1小时内反馈,民情快报、周报、月分析,发挥了民情“晴雨表”作用。“我们坚持群众诉求100%回访,对不满意事项下发《督办通知单》二次办理;解决不了的,以《民情呈报单》上报市级分管领导协调解决;届时仍没有解决的,报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办理。”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“4”就是四治融合,主要体现在党建领治、网格精治、科技智治、多元共治,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。
在工作中,我市坚持“党建+网格”红色治理,以解决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,理顺民心民意,让群众与党组织走得更近、靠得更紧。建立党组织架构,建实网格党组织,建好党组织阵地,积极引导老党员、老干部、热心人担任“红色管家”“物业专员”,参与社会治理,充分发挥了党员“红色头雁”先锋模范作用。
同时,以全域网格化服务管理为依托,从“事后控制”向“主动化解”转变,将服务下沉到网格、下沉到群众身边。洛城街道人和社区居民尹广国表示:“网格员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,原先我需要去市里办的一些业务,现在在家里提供上门服务。同时我们一些困难也能跟他们说,他们给我们解决。”“网格员制度运行以来,我们发现有80%的问题和需要办理的业务,通过网格员最末端就可以及时解决掉。为了解决8小时以外居民反映问题出现延迟推迟的情况,我们创新了工作机制,每个楼以单元为单位,成立了邻里群,由楼道长在群中发挥兼职网格员的职能,对群众反映和咨询的问题以及突发情况,及时向网格员进行反馈。网格员在8小时以外,通过线上或者突发情况立即到现场等多种方式及时解决。”洛城街道人和社区副书记王宁说。
另外,我市还依托社会治理信息服务平台,整合数字城管、新时代文明实践、智慧政务等14个数据系统,利用智能化、信息化手段服务群众,搭建县域治理的“最强大脑”“指挥中枢”。坚持“大服务”与“微治理”相融合,打通社会治理的“末端神经”。我市用活“三支队伍”,整合用活“一家亲”志愿调解队、“红袖标”平安巡防队、公益律师团“三支队伍”,进企业、进社区、进农户,营造人人参与、人人尽力、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。“小区里面的各类矛盾化解,都有我们的队员参与。我们的职责就是把社区邻里之间的矛盾大事化小、小事化了,将其扼杀在萌芽之中,让社区更和谐,让邻里关系更美好。”“一家亲”志愿调解服务队队员孙继红告诉记者。